来源:海峡人才报
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大展身手、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增添动力。去年以来,共选派138名科技人才担任特派员,进驻村居提供为期一年服务。
选好两支队伍,输入优秀人才
厦门立足本土人才资源优势,创新采取“平台制+下派制”的模式,鼓励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下派制”即选派驻村包村科技服务团。以岛外四区23个镇街需求为导向,从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遴选一批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进驻经济产业发展薄弱村,采取全脱产挂职模式,定点建立工作站和联系点,帮助找技术、找资源、找出路。去年以来,共选派138名科技人才担任特派员,进驻村居提供为期一年服务,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超过九成,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才占比超过半数。
“平台制”开通24小时科技服务团。在PC端和微信小程序中,同步开通“厦门市科技特派员与技术服务对接平台”,发动各类人才注册会员,目前已注册749名个人科技特派员、33家法人科技特派员。特派员、各村居均可根据需求下单,线上匹配后,线下提供专业服务,厦门市财政按每人每次300元/半天、600元/天给予补贴,激励人才把技术送到乡村振兴第一线。
发挥四大作用,释放人才红利
为产业振兴赋能。科技人才发挥技术优势、创新优势,通过引入新的种植品种、培训先进养殖技术、建设农产品现代加工生产线、建立新型农业合作模式等途径,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康英德,引进先进果蔬栽培技术和销售模式,实现种苗产业排名全国前五,每亩增收6000元,累计带动村民增收约9000万元,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为智力振兴赋能。致富必先“智富”。科技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训实用技术、培育本业人才,让村民掌握致富发展的“看家本领”, 增强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和技术能力。2018年,科技特派员在各镇街举办新型农民培训、渔民电商、种植技术培训等116场次,参加培训农民、渔民达6200余人次。
为文化振兴赋能。文化领域专家人才深入开展“挖掘一批民俗、举办一批演出、创作一批作品、培养一批文艺骨干”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厦门市文化艺术人才林秀玲深入翔安区内厝镇,策划举办“紫云黄厝泥土芬芳”乡土文化节,成为乡村文化旅游新亮点。
为生态振兴赋能。厦门市还选派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领域高级工程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参与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厕所革命”、绿化美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海沧区新阳街道整合科技特派员和街道专业人员队伍力量,开展新阳主排洪渠治污集中攻坚,由原来的淤积严重、气味刺鼻,变成现在的鱼虾成群、白鹭飞翔。
拓展两大领域,扩大帮扶成果
服务对象向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创新设立企业首席技术顾问制度,充分发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本地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引导科研人才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从校园、实验室走向企业、车间一线,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攻关、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科技水平。目前仅集美区就柔性引进36名高校科研人才到辖区企业担任技术顾问,集美大学许志龙教授帮助立林科技公司实施技改,五台产品检测设备由原来35名操作工人转变为无人值守,全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服务区域向东西部扶贫拓展。厦门在与甘肃临夏自治州对口扶贫协作中,组建由专家人才组成的精准扶贫队伍,以智力输入来培育当地发展内生动力。先后从福建省亚植所选派40名科技人才与临夏州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中药材优良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技术、种植示范和农残检测等研究,有力推动临夏州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动优秀青年创业人才组建创业培训讲师团,为临夏当地村民提供创业辅导。厦门“青年创业人才”林溱倾力打造临夏·厦门中达电商园,累计培训近百名电商学员,开设店铺超过120家,累计销售额近800万元,实现超过80%比例村民脱贫致富,该项目入选《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案例选编》。(通讯员 张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