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一场“更接地气”的职业规划大赛

    2014-12-5

    来源:海峡人才报


    福建工程学院第九届“海峡人才杯”职业规划大赛落幕


       



       



        厦门人才网最新消息,12月3日,福建工程学院第九届“海峡人才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在该校就业报告厅举行。


        本次大赛以“职走生涯路,规划人生梦”为主题,由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福建工程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海峡人才网和福建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承办。


    大赛亮点1:更接地气更现实


        本次决赛共有6名选手角逐,通过职场亮相、职场情景剧两个环节进行最后巅峰对决。


        职场亮相环节,参赛选手通过现场PPT展示陈述个人规划作品。之后分为两组,根据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段情景剧进行表演,最后每位选手对各自饰演的角色进行1分钟的阐述。


        在6名选手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记者发现,目标职业均从各自所学专业出发,进而规划未来5~15年的职业发展之路。


        其中,有5名选手均来自工科类专业,他们的职业目标是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国企、央企是他们的第一目标单位选择;另1名选手,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目标职业则是中小学校的语文老师。


        记者注意到,其中4名选手将考研、出国留学作为参加工作之后,实现更好就业的再深造途径,另2名选手将从事高等院校专业老师作为实施职业目标的备选方案。


        “今年大赛的6位选手,对职业的理解更接地气,更具现实性。”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就业指导专家赵星表示,除了展示职业目标的行动计划之外,选手们在情景剧的表演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职场环境、职业本身的足够了解。


        最后,来自管理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王浩玮,摘取本次大赛桂冠。


    大赛亮点2:运用职业测评工具


        “在展示逻辑性元素时,6名选手都展现得较为具体,这在他们的报告书作品以及舞台展示上都表现得尤为鲜明。”赵星在赛后点评中指出,逻辑性严密是工科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出的普遍优势特点。


        记者发现,6名选手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使用了一些科学测评工具,比如在自我认知当中,选手们普遍运用了360度评估、SWOT分析等。


        “学生从过去被动使用测评工具,到现在主动、合理、科学地运用,是本次大赛给我最突出的感受。”赵星告诉记者,今年参赛选手在职业测评工具运用的规范性、合理性方面,比往年参赛选手表现更进一步。“这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到每个学生身上,是分不开的。”


    职业规划≠生活规划


        “2019—2029年,也就是我28岁至36岁期间,我的目标是成为稳定型女性,也就是传统的贤妻与良母。”6号选手涂晓萍在阐述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时这么说道。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4号选手王浩玮的职业阐述中,他是决赛中唯一一名男生。当他提到自己在2021—2025年的计划时,风趣地说:“那时我也30多岁了,要成家立业了。”


        “其实很多同学和他们一样,容易混淆职业规划和生活规划。”赵星坦言,职业规划应该是对自己职业路线展望和职业目标的愿景。之所以出现混淆,是大学生对自己在工作上要取得的成绩和目标考虑出现了偏差,这也往往是职业目标定位中,大学生的职业体验依据和经历较为单薄所致。


        赵星表示,通过职业规划大赛也反映出大学生在职业体验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对职业的针对性、前瞻性要提前有所准备。


    考公务员≠目标职业 


        4号选手郑祺在职业规划中,将考公务员作为职业规划的首个职业备选方案,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


        赵星指出,这几年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学生对目标职业的准备比以往投入更多心血,考虑也更为周全,而对于职业备选方案的设计却草草收场。“在坚定目标的同时,计划要具备灵活性。几年的职业规划准备,都应对每个职业备选方案产生作用,要‘一举多用’才行。”


        “从管理学角度,备选方案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种自我管理。” 赵星表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在设定职业目标的高低上体现,而是当这个目标不能实现的时候,用什么方案进行解决、应对。从职业备选方案的规划设计中,能看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目标的真正理解。


        赵星指出,把考公务员作为职业备选方案不可取。“它只是实现职业目标的渠道,一座桥梁,不能作为职业目标的替代解决方案。”(文/图 张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