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数说2014就业

    2015-1-28

      

     


        刚刚过去的2014年,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一直被广泛热议。


        应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力、综合施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厦门人才市场网发现,在这些就业数字的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就业走势、经济情况,更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下面,就让这些数字带我们回首2014年吧!



    数字1: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教育部负责人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上表示,2014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截至2014年7月1日,2014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初次就业率指的是,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2013年多出28万人。曾有人担心:2014年是否会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调查显示,2013届初次就业率为71.9%。相比之下,2014届初次就业率基本平稳。


        对于不在这70%的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教育部提出“离校不断线,服务不间断”,实施《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通过开展实名登记、提供就业指导、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创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组织就业实习、组织职业培训、提供代理服务、加强权益保护等九大措施,继续助力未就业大学生。


        近日,另一组就业数据公布——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陆续发布2014年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74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只有兰州大学为88.62%,而就业率在95%以上的有50所,占2/3。此外,还有5所高校就业率超过了99%。


         厦门人才市场网表示,尽管经济处在调整阶段,但多数企业蓄势待发,保持招聘人数稳定,甚至一些成长型企业还在扩大招聘规模,因此,就业机会相对稳定。此外,这也与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的努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分不开。


    数字2:教育部15个最“难就业”专业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公布的15个本科专业,具体分类如下:


        艺术学类专业6个——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表演、动画、广播电视编导。


        经济、管理类专业5个——贸易经济、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


        另外,教育学类专业、理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法学类特设专业各一个,分别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生物科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和知识产权。


        仔细观察不难看出,在这些被亮“黄牌”的专业中,不少是前几年看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动画、知识产权、电子商务。


        被亮“红牌”的专业中,市场营销和公共事业管理成为“重灾区”。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多个省市就业率走低。


        在教育部的这份低就业专业名单中,全国各省市情况不一。我省的低就业专业分别是:社会学、法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体育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信息工程。


         专家分析,不少院校在开设专业之初,并未做好充足准备,实力、环境、师资条件的欠缺,使得大部分院校培育出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并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自然在就业时出现了“难就业”。


        其实,这些难就业“黑名单”只是相对意义,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的是外语和经济贸易双方面的高端人才,在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就读这个专业,学生的发展空间就非常巨大,而在该专业不是强势学科的大学就读,学生就较难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


        以此推之,全国各地区的“难就业”专业,并不是绝对意义,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校层次和学科实力。


         厦门人才市场网指出,没有永远的热门专业,也没有永远的冷门专业,专业就业率的高低,主要是由社会需求、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自身素质这三个方面决定,就业率偏低专业学生更要放下身段转变就业观念,不要一毕业就定位“高富帅”,要从底层开始。


    数字3:参加公务员考试人数同比减少近30%


        自2003年起,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与参加考试人数整体呈高速上升态势。2013年是历史招录人数、职位数最高点,2014年,国考招考职位、招录人数较2013年略有下降,参考人数保持稳定。国家公务员考试录取率近三年浮动在1.7%左右。


        在国家机关个别岗位仍保持高温的背景下,地方公务员招录报考人数开始大幅度下降,浙江和天津更是创了近几年来的纪录。


        2014年,我省的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降温。考试职位录用计划为4439人,通过资格审核的报名注册人数近13.4万人,按通过资格审核的人数计算,考录比约为1︰30,相比2013年近16.8万的考生,2014年全省报考人数减少了3万多人,考录比也较2013年的1∶22.85提高不少。


        据统计,2014年参加公务员考试人数比2013年减少近30%,连续10多年增长之后,争捧“铁饭碗”人数首次下跌。


        专家表示,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和公务员身上特权光环的剥离,公考热降温或成为趋势。同时也说明民营经济环境越来越吸引人,“铁饭碗”变得相对没那么吃香。不过,与其他国家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比率相比,我国仍处于居高不下,预计“考公热”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保持。


    数字4:愿意创业20%,实际创业1%


        “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显示,愿意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为22.7%,比2013年的20.4%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大学生毕业后真正走向创业的人群比例还不足1%,两者差距20倍以上!


        2014年,国家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力度空前高涨。教育部、人社部等9个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力争3~5年时间内实现10%大学毕业生创业。


        教育部门等纷纷拿出真金实银,通过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创业。


        专家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登记失业领取失业补贴的同时,从事一些在社会看来可能还不够稳定的新兴职业,比如代购、网商等。传统的做法把他们视为失业人群,事实上,他们在积极走向社会适应市场,通过创新与分化实现就业,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与创业的一个新的特点。


        另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截止2014年8月底,北京市新成立公司10.2万户,比2013年同期增长70%;上海新成立公司达到17万户,比2013年同期增长近80%。而2013年同期,北京及上海新成立公司增幅仅为10%。可以看出,国家放开垄断市场简政放权等各项措施初见成效,有助于刺激人们下海创业的意欲。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阿里巴巴上市影响36.7%受访大学生的择业观。这些人表示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对自己的择业观有一定影响,其中20.1%的人更是直言“影响非常大”。


        专家预估,移动互联时代创业机会锐增、创业成本下降,加上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人数会有所增长。(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