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互联网+”热潮汹涌的一年。
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出:“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今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写进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
于是,“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生活服务”等应运而生,似乎不论“互联网+”后跟着什么行业,什么行业都能乘风而起。事实上,“互联网+”也正给我国社会带来新一轮巨大的淘金机会。
名词解释
什么是“互联网+”?
阿里研究院日前撰写的《互联网+研究报告》中对“互联网+”给予了定义,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收获(每个阶段各20~30年)。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我国21周年,迄今已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正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正在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而未来互联网也将像水电一样让我们无时无刻离不开它。回想一下,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被“捆绑”在智能手机承载的“移动互联网”上,6个小时、10个小时……还是更多?
“吃完饭,总要愣会儿神。我打开手机,先给自己的手机充值交了费,再回复了几封工作邮件。然后在1号店买了我最喜欢的泰国椰子水和家里要用的一些日用品。抬头一看,不到半小时。我又拿起手机,准备找个电影。忽然感觉到,科技再这么发展下去,我的很多事,不用下床就可以完成了”。白领小范这样说。
“我这次准备年报,非常繁忙,但也没有开过电脑,到办公室也是用手机审批、改稿子,回到家也是这样,一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六七个小时。”一位上市公司CEO如此真切地感受着“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化。
移动互联网因为用户规模巨大、随时随地应用、还将与迅速发展的物联网连接,并在短时期内逼迫每个传统行业找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终极生存之道。
互联网重构之后,我国将迎来继人口红利后的下一个红利——大数据红利。厦门人才市场网乐观预计,如果说制造业的中心在德国,创新的中心在美国,那么下一代互联网数据服务的极致中心就在中国。
“互联网+X”让传统产业“发新芽”
在人们抿着嘴畅想着未来生活的场景时,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也在进行中,“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过去10年,这一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过程。《互联网+研究报告》列举了将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比如零售业、批发业、制造业、外贸、金融、农业、物流,显然绝不止这些行业,互联网+X,X将趋向于无穷大,会给我们带来无限想象。
《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我们看到,作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互联网经济,极大地扩大了消费需求和新的基础设施投资。
报告指出,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我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互联网+商业”
“互联网+批发业”将带来产业集群线上转型。当传统批发市场遇上互联网就催生了“在线产业带”这一新型业态。在线产业带是传统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在互联网上联网的一种映射和延伸。它汇集生产厂家、渠道商、淘宝买家、消费者、政府、第三方服务商等多种角色,可以帮助卖家提升竞争力,也可以帮助买家直达原产地优质货源,从而降低整体成本。
厦门人才市场网认为,“互联网+”最终将触角延伸至制造业,实现柔性化生产。互联网大大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C2B模式要求生产制造系统具备高度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这与传统B2C商业模式下的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
《互联网+研究报告》提到,互联网与外贸的结合,催生了蓬勃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现代物流与支付等信息经济基础设施,以网络方式进行交易和服务的跨境贸易活动,就是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推动传统外贸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网络化、数据化和透明化,具有面向全球、流通迅速、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则让“老树发新芽”。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农产品流通模式,催生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繁荣,也推动了新农人群体的诞生。互联网是新农人的核心基因。这也是新农人区别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最大不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赋能,新农人具备了直接对接市场的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前农民信息能力薄弱的状况,从产业链的末端开始走向前台。
■“互联网+金融”
如今最火的“互联网+金融”,将酝酿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以2011年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标志,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网络众筹等新型业态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
互联网金融从实体经济而来,有着更好的实体经济基因。从服务的对象看,互联网金融更多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而创业企业的风险系数与一般企业是截然不同的。
“心塞行业”有望成功反转
专家指出,一类是传统集中度高,龙头享受渠道垄断溢价的行业,将迎来互联网破坏式创新。
这类传统行业的领先者享受了渠道垄断、品牌溢价,行业内公司没有动力破坏现有平衡。“成功会成为成功者的墓志铭”,互联网会以降维打击的方式,消除原有产业链的渠道/品牌成本,从而更有效率的把服务提供给需求方。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会对行业形成颠覆,所谓“破坏性创新”和“去中心化”,比如小米、京东、乐视;原行业内企业如参与变革,则会面临“左右互搏”的尴尬境地,难以成功;而对产业有了解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历史包袱,反而更有优势。而经过一轮对传统厂商的收割之后,在传统产业站稳脚跟的互联网公司会形成更高的垄断,最终诞生千亿美元以上巨头。
另一类是“心塞行业”,原有领先者将获得更大机会。
专家认为,原有服务痛点多,信息不透明,缺乏信用体系,或存在政策限制,导致整个行业发展不成熟,行业集中度低。这类行业我们称之为“心塞行业”,比较典型的有装修、金融、汽车售后服务、教育、医疗等。其首要需求是利用互联网改善原有行业痛点。由于原有产业嗅觉灵敏者学习互联网的成本,会比纯互联网人学习该行业成本低,这时能胜出的企业往往是原有行业的领先者。这类企业在传统领域耕耘多年,对行业痛点充分了解,后端能力强,辅以互联网的工具,将获得更大机会。如果说原先传统领域的客观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做大,现在优秀的管理团队+优势资金卡位+互联网会使得企业能量指数级放大,这类公司在目前A股中已有不少,他们面临绝地反转的机会。
未来生活:就医、就业、社保均可网上解决
据介绍,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远程医疗试点,搭建公共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数据库,“看病难”将得到彻底解决。微信公众号可以帮助预约挂号、候诊提醒、诊疗结果查询,推出通用的居民“电子医保卡”,实现微信支付诊疗费用。
线上开放平台将为互联网技术开发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通过提供包括招聘、房地产、家政等生活服务在内的多种中介服务信息,找工作再也不用四处赶“招聘会”。
通过在线教育方式提升民众素质,微信公众号可以帮助学校搭建智慧校务管理平台,快速精准向学生下发通知,提升学校信息化服务水平,学生在平台上绑定个人信息后即可实现包括图书信息查询、考试成绩查询、就业信息查询等内容的快速查询和提醒。通过移动支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校园卡充值,缴纳水电费、网费、考试费、学费等。
此外,微信公众号还可以协助推出“电子社保卡”,打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等功能。(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