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7类人群收入将提高

    2016-10-27


        提高收入是职场一族的共同愿景。近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七大重点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


        专家表示,七大重点群体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对全体城乡居民增收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



    7大群体激励计划


    一、技能人才激励计划


        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引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


    增收措施:
    ● 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
    ● 贯通职业资格、学历等认证渠道
    ● 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带动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增收措施:
    ●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能力
    ● 挖掘现代农业增收潜力
    ● 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增收渠道


    三、科研人员激励计划


        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通过工资性收入、项目激励、成果转化奖励等多重激励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工作,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增收措施:
    ● 完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
    ● 改进科研项目及其资金管理
    ● 健全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


    四、小微创业者激励计划


        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健全创新创业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和支持小微创业者在“双创”中实现创收致富。


    增收措施:
    ● 清除创业壁垒,提升创业参与率
    ●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创业成功率
    ● 探索创业成果利益分配机制


    五、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励计划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进一步稳定预期、优化环境,激发企业家创业热情,推动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效益提升、职工增收实现良性互动。


    增收措施:
    ●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励方式
    ● 强化民营企业家创业激励


    六、基层干部队伍激励计划
        完善工资制度,健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差别化激励办法,建立阳光化福利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同步完善相关人员激励机制。


    增收措施:
    ● 完善工资制度
    ● 健全差别化激励机制
    ● 明确福利标准和保障范围


    七、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激励计划


        鼓励引导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中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者提升人力资本,主动参加生产劳动,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


    增收措施:
    ● 推进产业扶贫济困
    ● 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
    ● 完善相关专项救助制度



    为何选择七大群体?
    分群施策 打破关键群体增收瓶颈


        “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意见》提出,瞄准技能人才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


        这七大群体分别是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


        为何要瞄准这七大重点群体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认为,这些群体在各行各业城乡居民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的是代表了新时期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有的是城乡居民增收的短板。对这些群体的有效激励,就是牵住了“牛鼻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有力支点。


        “这七大群体代表了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例如,科研人员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技能人才是大量企业职工的典型,基层干部队伍可以辐射到各级干部与公共管理从业者。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看来,激发重点群体收入增长,一方面有助于经济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


        “有些群体面临的增收困境是技能不足问题,尤其是难以适应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技能需求;有些群体自身属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但面临体制机制约束,难以发挥其潜在的生产率;有些群体具备良好的创新潜力,但受制于市场经营环境不健全。”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指出,《意见》针对每个群体找准政策切入点:如技能工人关键要实现技高者多得;新型职业农民关键是推进职业化、资本化和组织化;小微创业者关键是降低创业成本;科研人员关键是实现工资收入、项目收入、成果奖励一体化激励;企业家关键是解决产权保护法治化;基层干部队伍关键是完善基本工资制度;困难群体关键是提升人力资本。通过“量身定做”的七大群体激励计划,能够有效地突破关键群体的增收瓶颈,对全体城乡居民增收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在充分发挥他们带动能力和引领能力基础上,实现全体居民收入增长。


    有哪些增收措施?
    破除藩篱 六大支撑行动助增收
    针对这七大群体,《意见》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并提出要实施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等六大支撑行动。


        《意见》提出了不少的增收实招、硬招。如,针对技能人才,《意见》明确,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持股分红等方式,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


        针对科研人员,《意见》提出,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全面取消劳务费比例限制,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


        针对基层干部队伍,《意见》明确,落实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将规范后的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纳入地区附加津贴,实现同城同待遇。推进公务员工资调整制度化。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意见》提出,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


        在李强看来,激励计划将技术、管理、劳动、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作为重点,以效率提升作为增收的源泉,以产业发展作为增收的前提,这就使得《意见》的目标实现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六项支撑行动较好地解决了政策、制度、技术问题,建立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强有力保障体系。”张车伟认为,六大支撑行动其一要解决基础支撑,即通过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之源;其二是能力支撑,主要是通过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其三是托底支撑,主要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其四是渠道支撑,主要是通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合理平衡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其五是环境支撑,主要是通过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是技术支撑,主要是通过完善收入统计监测系统为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如何落到实处?
    多劳多得 创新激励实现增收可持续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将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落到实处。


        “要确保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更需要政策执行得不偏不倚。”薛澜认为,要避免在具体政策的设计与执行中产生路径依赖,延续传统思维,简单涨工资,涨福利了事。”


        薛澜建议,政府应促进执行部门在方案细化和配套措施跟进方面进行创新,将涨工资的效果落实到“促能力”上来,为全社会营造“知识创造价值、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改革认知。让居民真正通过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来获得更多的收入,享有更好的生活。


        “灵活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持久动力,政府公共政策要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但政策兜底并不是简单的养起来。”张车伟强调指出。


        例如,困难群体激励计划中,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对实现就业的人员核算家庭收入时可以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同时对于拒绝接受合适工作的人员减发或停发低保金。技能人才激励计划中,通过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带动产业工人增技能、增收入。


        《意见》还明确了实施路线图:鼓励先行先试。选择部分省(区、市)开展城乡居民增收综合配套政策试点。选择部分地区和科研单位开展专项激励计划和收入监测试点。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避免过度许诺和全面铺开。”薛澜指出,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巨大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分步骤、分情况,按计划实施,采取挑选重点、逐个击破的方式,配套措施要跟上。过度许诺和全面铺开并不利于有效的解决问题,激励需要作用于支点,产生撬动作用。(综合)